丝绸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发展
  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最早应该出现在5500年之前,中国人工养蚕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周朝的时候中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蚕桑管理机构。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中国的丝绸和蚕桑养殖技术也逐渐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其他国家。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今,中国的丝绸仍然以其高质量而闻名于世。
  丝绸文化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关于丝绸中国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后世民间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中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中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丝绸特性
  第一,舒适感。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因此,当我们的娇嫩肌肤与滑爽细腻的丝绸邂逅时,它以其特有的柔顺质感,依着人体的曲线,体贴而又安全地呵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
  第二,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正是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织品更适合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温性得益于它的多孔隙纤维结构。在一根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而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尘、耐热性。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如真丝地毯、挂毯、窗帘、墙布等。用真丝装饰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由于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它在加热到100℃时,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合成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400℃,属难燃纤维,而合成纤维的燃烧温度在200~260℃,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丝绸之府:浙江杭州
  杭州旧称钱唐(余杭县钱塘村),宋代以前属吴兴郡(湖州),有“丝绸之府”之称。
  说起杭州丝绸,要先从一个书法家说起。书法家名叫褚遂良,因为唐高宗封他为河南郡公,所以世称褚河南。不过他的祖先确实也在河南,但后来从河南迁到了杭州(钱塘),所以便成了钱塘人。褚遂良的父亲叫褚亮,是陈后主(浙江湖州市长兴县人)的尚书殿中侍郎,后来入隋,又入唐,褚遂良最后也成了唐太宗的重臣。他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同时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不过因为反对武则天掌朝,最后被贬到今天的越南,死在了那里。
  当时褚家后代都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直到武则天死才给平反。褚遂良的第9代孙褚载,从其先家扬州迁到了杭州,那已经是晚唐了,公元897年,褚载进士及第。
  杭州的老百姓传说,就是褚载从扬州迁到杭州的时候,他把扬州的先进丝绸技术带来了,从此杭州丝绸业才得以长足进步。因此,杭州丝绸行业的人,把褚载当作他们的祖师爷来敬。
  相传褚家的故居在今天杭州下城区的新华路北段,这个地方旧时称忠清巷,自唐宋以来,一直就是杭州丝绸业的中心区域之一。宋代,丝绸业的人已奉褚载为鼻祖,昔日的褚家祠堂,就修建成了观成堂。到了清代,还树了碑文说:昔褚河南之孙载者,归自广陵,得机杼之法,而绸业以张。杭州丝织业的圣地在东园巷的机神庙,那里有一块碑,也专门记载了这件事情。
  满清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1928年,浙江省建设厅提出动议,拟举办西湖博览会,得到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浙江湖州人)的支持。并专门设立了丝绸馆,1929年6月6日下午2时,西湖博览会举行了盛大开幕仪式。参加典礼的有国民政府代表孔祥熙、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朱家骅、中央委员林森、中央委员褚民谊、行政院代表蒋梦麟、监察院院长蔡元培、浙江省主席张静江和各部、各省、市代表、来宾共计数百人,观众达10万余人。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在浙言商,首推丝绸"。杭州是国家命名的“六大绸都”之一,杭州市余杭区是国家确定的“丝绸织造基地”,杭州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全国丝绸信息中心也坐落在杭州,所有这些充分证明了杭州具有发展丝绸产业的独到优势。项目为“中国纺织面料—丝绸产品流行趋势”,杭州作为发布地最能体现行业的代表性。
  如今杭州常年生产绸、缎、棉、纺、绉、绫、罗等十四个大类,二百多个品种,二千余个花色,图景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许多产品荣获国家部优或省级优质产品奖,远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战
  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织品就已经驰名于世。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制品开始传向欧洲。欧洲人把这种质地轻柔、色泽华丽的丝织物看作是神话中“天堂”里才有的东西。古希腊人干脆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之国,他们把购丝绸、穿丝绸看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征。据西方史书记载,有一次罗马帝王恺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服去看戏,绚丽夺目的王服在剧场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人情不自禁地赞道:“真象是一个美丽的梦”!于是,在那里掀起了一股人们竞相购买丝绸的奢侈之风。
  当时中国的丝绸经波斯商人转手销往罗马,其价格贵如黄金。于是罗马人打算与埃塞俄比亚人联合,绕过高价垄断经营的波斯,从海上去印度购买丝绸,然后东运罗马。波斯人得到消息后,便用武力向埃塞俄比亚进行威胁,阻碍他们充当罗马人获取丝绸的中间人。罗马人无奈,只好请与波斯近邻的突厥可汗帮忙调解。据亨利玉尔写的《古代中国见闻录》中记载,公元六世纪,突厥派出了一个由粟特人组成的使团到达波斯,打算与波斯进行一场谋求能够允许其商队在波斯境内自由通过的谈判。然而波斯为了独占中西丝绸贸易之利,不但不答应使团提出的要求,还将收购来的粟特商人贩运的丝绢统统烧毁,以表示波斯不同突厥人就此问题进行谈判的态度;在突厥派出第二个使团时,波斯人还制造了将其大部分使团成员毒害致死的悲剧,使双方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东罗马联合突厥可汗于公元571年征讨波斯,结果双方交战20年之久不分胜负,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战”。
图片说明:
东方印象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本页文化背景内容中的引用图片多来源于网络,因无法追溯图片源头和权利人,故不能确定图片是否为共享,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master@eastimpression.com
 
《道德经》丝绸邮票精装书(中英…
¥980¥682
《孙子兵法》丝绸珍藏本(中英文…
¥6800¥1918
丝绸多功能垫:北宋•…
¥490¥339
《孙子兵法》丝绸邮票精装书(中…
¥940¥652
“国粹京剧生角脸谱”丝绸邮票珍…
¥3200¥1180
《丝绸之路》丝绸邮票珍藏册(中…
¥1290¥885
《弟子规》丝绸邮票精装书(中英…
¥680¥433
100%桑蚕丝真丝素绉缎丝巾长…
¥660¥426
丝绸多功能垫:于非闇工笔花鸟《…
¥490¥339
分类导航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21-32201160 更多联系》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Copyright © 2016-2024 eastimpression.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