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特色 苏州生产的宋锦,织工精细,艺术格调高雅,具有宋代以来的传统风格与特色,与元明时期流行的光泽艳丽的织金锦、妆花缎等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这一技艺特征被后来的云锦所吸收,并一直流传到当代的织锦技艺上。 在艺术风格上,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正因此,自宋代起,宋锦便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隋唐时期的纬锦,并在宋、元、明、清得以蓬勃发展。 ![]() 宋锦不仅具有不菲的鉴赏收藏价值,还有个很大的优势,它解决了任何丝绸类手工艺品都无法达到的实用性问题。通常在我们概念中艺术品只能小心翼翼的用画框装裱展示,那与一般的书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宋锦的工艺决定了它的实用性,质地非常坚固,可以适用于任何所能想到的用途,因为它可以反复的洗涤。 宋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绝伦、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结合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现代的审美观念,上久楷成功将宋锦创新应用到箱包、服装、家纺、工艺品等众多领域,使原本只能用作书画装裱的宋锦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工艺特色
元、明、清三朝以后所形成的以经面斜纹作地,纬面斜纹显花的锦又称宋式锦、仿宋锦,但统称宋锦。就广义而言,宋代的宋锦同于宋代的蜀锦。当时所称的蜀锦和宋锦只是产地不同,但蜀锦形成得更早。宋锦继承了汉唐蜀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纬向抛道换色的独特技艺,在不增加纬重数的情况下,整匹织物可形成不同的横向色彩。
宋锦织造工艺独特,其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多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组织;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纬线三种:一纬纹与地兼用,二纬专作纹纬,分段换色织造,即应用了纬向抛道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其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其间饰的团花或折技小花,规整工致。几何纹有八达晕、连环、飞字、龟背等。色彩多用调和色,不用对比色。常在格子藻井等几何纹框中加入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宋锦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官员服装。 ![]()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在色彩应用方面,多用调和色,一般很少用对比色。 宋锦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可分大锦、合锦、小锦三大类。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合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和一般礼品盒。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 鉴别方法 辨别缂丝及宋锦真伪有一种很直观的方法,图案看上去应有强烈的层次感,但手感却是很平滑的,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至于上等的精品要从几个方面观察, 1.观察整幅作品的密度,越是紧密的,做工越是精细。 2.看看色彩图案是否失真。 3.仔细观察色彩的渐进过度,好的作品非常自然,很难找到明显的过度色。 4.丝线的粗细,越上等的作品,丝线越细。 ![]() 苏州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末,因五胡乱华导致汉人衣冠南渡。南朝宋郡守山谦之从蜀地引用织锦工匠在丹阳(与南朝刘宋都城南京相邻)建立东晋南朝官府织锦作坊斗场锦署,使蜀锦技艺传到江南。五代时吴越王钱鏐在杭州设立手工业作坊,网罗了技艺高超的织锦工300余人。北宋初年,都城汴京开设了“绫锦院” ,集织机四百余架,并移来了众多技艺髙超的川蜀锦工作为骨干。另在成都设“转运司锦院”。 南宋朝廷迁都杭州后,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将成都的蜀锦织工、机器迁到苏州,丝织业重心逐渐南移。两宋时在苏州、杭州、江宁等地设织造署或织造务。宋代,江南丝织业进入全盛时期,苏州出现了一种非常细薄的织锦新品种,是理想的书画装裱材料。从宋代留传下来的锦裱书画轴子来看,宋锦在当时已有“青楼台锦”、“纳锦”、“紫百花龙锦”等40多个品种。 苏州宋锦最初是专供装裱书画之用的。《天水冰山录》记严嵩家中收藏的宋锦计有大红、沉香、葱白、玉色种种。其中有三种织金锦,名目是:青织金仙鹤宋锦、青织金穿花凤宋锦、青织金麒麟宋锦。 织锦到了宋代,主要是宋高宗南渡以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可分为重锦、细锦、匣锦三类。重锦有四五十种花样,均为明清流传下来的底本,如龟背龙纹、金线如意、双桃如意、福寿全宝、梅兰竹菊、定胜四方等。重锦又称“大锦”,花作退晕,金勾轮廓,是宋锦中最名贵的品种;细锦在四方连续、六方连续、八方连续骨式内添加小花,分别称四达锦、六达锦、八达锦,用作衣物;匣锦最薄,又称“小锦”,颜色素净,用作书画、锦匣装裱。 明代宋锦发展到上百余种。如:明代宣德年间织有“昼锦堂记”,精妙绝伦。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苏州织造府织造的宋锦作品有“明•盘绦花卉宋式锦”、“狮纹锦”、“龙纹球路锦”、“宝莲龟背纹锦”、“四合如意定胜锦”、“八合、四合如意天华锦”、“灵鹫路纹锦袍”等,其中“极乐世界重锦织成锦图轴”堪称稀世珍宝。苏州织局的“盘条花卉纹绵”以质地柔软,经面整洁而著称,至今故宫博物院尚藏有明洪宣年间苏州织造的浅豆沙团龙麒麟天华锦及隆崇年间的浅豆沙五彩串枝梅蝶锦。 经明末清初战乱,宋锦图案一度失传,康熙年间有人从泰兴季氏处购得宋裱《淳化阁贴》十秩,揭取其上宋裱织锦二十二种,转售予苏州机房模取花样,并改进其工艺组织重新生产,遂使失传多年的古宋锦在苏州又恢复生产。 同治年间,苏州机台最多的为李万隆,以后又有孙万顺、徐隆茂、周万和、筱兴昌、陆万昌等,其中陆万昌的产品质量最好,曾获得清政府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金银质奖章。这时期宋锦的代表作有加金缠枝花卉天华纹锦、云地宝相花纹重锦、瑞花龟背锦、艾绿地双狮球路锦、蓝地矩纹镜花锦、水粉地折枝花蝶杂宝锦、黄绿地四合天华锦等。 14世纪到19世纪是宋锦最鼎盛的时期,20世纪初,因为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的战乱,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宋锦的制作技艺几乎失传。由于宋锦流传下来的画样本就很少,技法也大多失传。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 遗产保护
民国初年因军阀混战,宋锦业逐步萎缩,濒临失传。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宋锦业已奄奄一息,濒临绝迹,仅剩织机十二台,不少织锦工人都只好改行度日。建国以来,成立宋锦生产合作社(宋锦漳缎厂、织锦厂),使苏州宋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织锦厂专门成立了设计室和科技组,着手研究扩大传统宋锦织物的生产,并已设计生产出了织有环球、龙凤、如意等图案的新花样,他们还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将普通丝织机改为宋锦织机,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该厂设计的宋锦1979年被评为信得过产品,1981年荣获江苏省百花奖。 1995年,苏州成立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对传统丝绸的织染工艺和古代织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复制,为宋锦的抢救保护创造了条件。2006年5月20日,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的钱小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功复制东周时期“条形几何纹锦”、“方孔纱”和“北宋•灵鹫球路纹锦”等珍贵丝绸文物二十余件。 钱小萍在理论上对宋锦作了论述和工艺技术的记载,主编的《丝绸织染》一书中,宋锦一章由她亲自编写,还编著了“苏州宋锦”专辑一本、详细分析和记载了宋锦工艺技术和结构,以传之后人。2005年5月,由钱小萍撰写的《宋锦结构和制作工艺》文稿被列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卷》正式出版。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宋锦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5始,钱小萍就至今致力于研究挖掘、传承和弘扬宋锦,创制了不少宋锦的复制品和仿制品,开发出了多种新型宋锦工艺品和实用品,并联合多家企业,推出相关宋锦产品,以期为宋锦的重振作出更大的贡献。 |
图片说明: 东方印象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本页文化背景内容中的引用图片多来源于网络,因无法追溯图片源头和权利人,故不能确定图片是否为共享,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master@eastimpression.com |
![]() |
宋锦100%桑蚕丝真皮男包-咖… |
分类导航 |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21-32201160 更多联系》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Copyright © 2016-2025 eastimpression.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