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地:宜兴
规格:宽19×高10cm,口径6.5cm
容量:680CC,实用大品,收藏重器
净重:589g
包装:礼盒(长19×宽19×高14.5)
总重:约1.41KG
材质工艺:
“福竹”紫砂壶精选宜兴原矿黄龙山四号井优质底槽清泥(珍藏老料),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储国峰全程纯手工制作。
底槽清名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槽、二槽青、底槽清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钟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槽清”名之。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中广泛使用。
窑温:约1180℃。
收缩比:约12%。
矿产地: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槽清”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特点: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烧成的壶呈现红猪肝色,烧成颜色具体要看矿料的成分构成和烧成温度。
冲茗特性: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
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风格特点:
“福竹”壶,型制方中有圆,圆中见方,体现了中国人朴素的世界观与立世处事之道。
器型及装饰围绕“君子竹”展开,近方壶身由四杆圆润挺立的竹节构成,竹节圆顶镌刻“德高福大”四字,寓指福泽深厚、德高望重。
壶身镌刻“石竹图”,壶沿镌刻元代画家吴镇的画竹名诗“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置之空山巾,凛此君子志。”
竹节壶把方正利落,给人以敦厚硬朗的气势;壶嘴塑成四段竹节曲流,与把的方正形成反差;竹节壶钮拿捏便利,延伸出的一簇竹枝浮雕于盖上,立体生动。
整把壶于稳健中见大气度,泥色古穆醇厚,围绕“君子竹”的器型与装饰潇洒飘逸、气韵天成,为福泽深厚之人所用。
 
【竹】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雪,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备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据传,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大诗人苏东坡则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
竹的种类很多,合计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计500余种,凤尾竹,枝叶挺秀细长;琴丝竹,在金黄色的枝干上镶有碧绿的线条;湘妃竹,枝干上生有花斑,青秀婀娜;斑叶苦竹,在叶片上生有斑白图案;紫竹、黄竹、赤竹,其枝干分别带有紫色、黄色和紫红色;花身竹,在绿色的竹竿上镶有黄色的线条;佛肚竹,枝干短粗,并向外凸出,好似罗汉的大肚子。此外,还有龙鳞竹、碧玉竹、鸡爪竹等,也是竹中的珍稀品种。
《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分类 紫砂壶可分五大类:光身壶、花果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光壶是以圆为主,它的造型是在圆型的基础上加以演变,用线条、描绘、铭刻等多种手法来制作。满足于不同藏家的爱好。花壶是以瓜、果、树、竹等自然界的物种来作题材,加以艺术创作,使其充分表现出自然美和反朴归真的原理。方壶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造型。来源于器皿和建筑等题材,以书画,铭刻,印板,绘塑等当作装饰手段。壶体壮重稳健。最近方壶创作中更注 意到方圆的结合,刚柔相间,更能体现人体美学。筋纹菱花壶俗称“筋瓤壶”,是以壶顶中心向外围射有规则线条之壶,竖直线条叫筋,横线称纹,故也称“筋纹器”。 陶艺 …… 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