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红木笔:直径10×高125 mm
底 座:长125×宽38×厚32mm
包装:礼盒(长18×宽18×厚2.4cm)、礼袋
总重:约0.41KG
材质工艺:
●多功能笔座
以国标红木紫光檀为主材质,学名东非黑黄檀,属《红木》国标8类中黑酸枝木类,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黑酸枝木类木材。它肌理紧密,棕眼稀少,油质厚重,是当今最重硬的木材。质地细腻坚韧,适合施展复杂而精美的手作工艺。木性非常稳定,不易翘曲变形。
底座的槽口边沿设计成旗袍领口优雅的曲线,以手工镶嵌铜片表现旗袍领口的关键元素“盘扣”,以手工镶嵌铜丝表现旗袍立领、斜门襟的线条之美。顶面左侧为红木笔插孔,右侧槽口开放式设计,距离长、厚度深,可作手机座、名片座、便签座等功用。
●红木笔
笔杆以国标红木紫光檀为材质,笔头\笔尾\笔帽均为黄铜材质,书写时笔帽可拧在笔尾上,不仅解决了笔帽容易丢失的问题,而且使得笔身更为修长,木与铜之间的比例近乎完美。标配德国施耐德笔芯,品质卓越,书写流畅。
风格特点:
该款套装在功能设计上颇具巧思,除红木笔插位置固定,其余开放式槽口空间完全“应需而变”,是案头灵活多样的百变座。底座外形设计上汲取了中国经典服饰“旗袍”的关键元素:立领、盘扣、斜门襟,取其形,传其神。紫光檀沉静内敛,黄铜质感亮丽,嵌铜片、铜丝的精致手作工艺成为点睛之笔。两者的完美结合,使该款套装呈现出含蓄优雅、雍容高贵的气质。
【旗袍】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装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近十几年来,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尤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