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河南禹州神垕镇、山东威海
规格:宽18cm,净高38.5cm,加底座高42cm
净重:约3KG
包装:礼盒(长50.5×宽23×高19.5cm)、礼袋
总重:约5.5KG
材质工艺:
钧瓷,非遗名瓷,窑变万千
钧瓷,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因宋徽宗时期烧制御用瓷而得名。钧瓷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性地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对后世陶瓷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钧瓷观音瓶出自河南禹州钧瓷之都神垕镇温家钧窑,主体海棠红釉面中透出一片天青色釉,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通体开片冰裂纹,体现了钧瓷以开片为美为奇的艺术特征。
金镶玉,非遗手作,闪耀夺目
以99.99%纯锡为镶料,经过冶炼、提纯、浇铸、錾刻等工艺,将纯锡制成“喜上眉梢”等锡片图案,然后镶嵌在瓶体表面,再经过焊接、打磨、抛光、镀金等数十道手工艺精制而成。由于纯锡具有无毒、质地柔软、可塑性强的特点而使得锡镶图案细致入微,立体感强。99.9%黄金镀金工艺的运用使得镀面色泽光亮、光洁平整,金色纯正均匀。
风格特点: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该钧瓷观音瓶主体釉色为著名的海棠红,在深浅不一的海棠红中一片幽静的天青色釉悄然而出,通体的冰裂纹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极富韵味。纯手工的锡镶镀金图案“喜上眉梢”等或镶或包于瓷体,犹如浅浮雕般熠熠生辉,红金辉映,呈现出绚丽夺目、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
【钧瓷】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钧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它独特的窑变艺术,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点广受陶瓷爱好者喜爱。2003年07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钧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这种产品。开片又称冰裂纹, 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喜上眉梢】
传统吉祥图案。古人以喜鹊作为喜的象征。《开元天宝遗事》:“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喜鹊报喜。”《禽经》:“灵鹊兆喜”。可见早在唐宋时代即有此风俗。当时的铜镜、织锦和陶瓷装饰等,已有很多喜鹊的题材。同时,我国人民以所喜爱的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近代常见用于剪纸和木雕等上面。
【金镶玉】
镀金锡镶工艺又称“金镶玉”,据北京故宫收藏及威海市志记载由威海新和成锡铺创制于清朝末年,是威海市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它是以纯锡为材料,经过冶炼、提纯、浇铸、錾刻等工艺,将纯锡制成带有图案的锡片,然后镶嵌在玉石、陶瓷、紫砂、琉璃等工艺品表面,再经过焊接、打磨、抛光、镀金等数十道手工工艺制作而成。 金镶玉的产品华贵高雅,古香古色,集观赏、实用、收藏于一身,是现代技术与古老手工艺的完美结合。镀金锡镶工艺品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宾礼品,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将此产品赠与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 金镶玉的历史 威海的锡镶工艺发祥于清朝光绪末年,兴盛于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威海市档案馆馆藏大英威海卫行政公署档案第229-1-954号档案、229-1-1738号档案、229-1-1740号档案记载,从1890年开始,锡镶技艺在二三十年代就闻名世界。是那个时代最早能打入欧洲市场的传统技艺。1898年威海成了自由贸易港,许多国家的游客到这个风水宝地休闲避暑,纷纷争相购买锡镶手工作品,作为收藏品和馈赠礼品带回国。这一商贸活动刺激了威 …… 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