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浙江龙泉
规格:底碟:长21×宽12cm
杯子:宽11×高7.3 cm,容量:180ml
摆件:长6.3×宽3.8×高7cm
包装:礼盒(长26.7×宽15.9×高14.3cm)、礼袋
总重:约1.29KG
材质工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福禄相伴”由青瓷世家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则辉先生创意设计,其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拉坯、修坯、跳刀、施釉均由张则辉先生纯手工完成。
杯子内外壁施天青釉,釉色淡雅
杯子施天青釉,天青釉是以钴为着色,以釉果、长石作釉料,并以钙、镁质原料作溶剂,釉料应球磨至细。生坯施釉,一般多采用喷釉或浸釉与喷釉相结合的施釉方法,在1280~1300℃窑温下烧成,气氛以还原焰为主。
杯子外壁采用古陶瓷装饰工艺:跳刀技艺,一刀成型。
“跳刀”是一种古陶瓷装饰工艺,是将坯体放在飞转的辘轳上,手执坯刀,以一定的角度和力量与坯体相切,坯刀因受特定阻力的作用,产生急促有力的跳动,使刀头对坯体进行断续而规律的浮雕式刻花,操作起来需要相当的功力和技艺。
葫芦型底碟施天青釉,碟面纹理浑然天成。
小鹿摆件纯手工精修坯,一对犹如枝杈的鹿角高低错落体现了工艺的精微,通体施天青釉,更显温顺亲和。
风格特点:
天青釉,幽淡隽永
天青釉色“青如天,明如镜” 体现了温润淡雅、沉静美好的审美意趣。
天青色为宋徽宗钦定的颜色名,徽宗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跳刀留痕,同中求异,和谐相生
咖啡杯内壁“光素无纹为大雅”,杯外壁粗犷凌厉的线条如浅浮雕般凹凸起伏,风格迥异,然而内外釉色统一,和谐相生。
葫芦碟与小鹿摆件是“福禄”的相遇
造型设计是亮点,底碟打破常规,设计成葫芦造型,一个圆内放置杯子,另一个圆内放置瓷雕小鹿(也可用于放置茶点)。
葫芦谐音“福禄”,鹿谐音“禄”,两者结合蕴含着福禄双全、福禄相伴的寓意。
【鹿在东西方文化中的象征】
鹿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多重象征意义,这使得鹿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鹿被视为长寿之兽。与其他动物不同,鹿的角每年脱落一次,代表着生命的循环与回归。
鹿还被视为祥瑞之兽。在汉代的《春秋运斗枢》中就有记载:“瑶光散为鹿”。瑶光,即祥瑞之光,意为鹿是瑶光散开而生成的,它是祥瑞之兆。
鹿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象征意义,那就是“仁德”。在古代的周朝,君王举行宴会之前,常常演奏《鹿鸣》乐曲。《鹿鸣》的第一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首诗表达了君王的仁德之心,赐予民众丰富的福祉。
鹿还被视为美好婚姻和家庭和谐的象征,在许多传统的婚礼和家庭仪式中,鹿的形象经常被运用。在古代的婚嫁习俗中,男方需要为女方赠送两张鹿皮,既有成双成对的意思,又可以表达一个男人对自己心爱女子的承诺。
鹿还被视为财富和富饶的象征。一方面它与草原的丰饶和宜居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鹿和福禄的禄谐音。人们会将鹿的装饰画或者摆件摆放在家中,希望财富充盈、福禄双全。
鹿还被视为一路顺风的象征。鹿谐音路,有着畅通无阻、四通八达之意,将有鹿的装饰画或者饰品赠送给远行的朋友,希望他一路顺风。
在西方基督教中,鹿被视为纯洁和自由的象征;在北欧神话中,鹿被视为神秘的生物,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驯鹿是圣诞老人的坐骑,是吉祥和欢快的象征。每到圣诞节,圣诞老人就会驾驶驯鹿,出来给小朋友们发礼物。
总的来说,鹿在人类文化和历史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和象征。无论是作为吉祥物还是王者身份的象征,都表明了人类对鹿这一动物的尊崇和喜爱之情。
【葫芦】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就连电视剧中也要赋于葫芦以多能和神话的功效。缘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着古老的渊源。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如果夫妻缘薄,可以摆放一只在床头,加强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芦还用作除病之用,只须挂在病者的床尾或摆放在病者的睡侧。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使其快速的好起来。如果是健康人,则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气,提升运势。葫芦挂在大门外,则有保屋内人平安的作用。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青瓷传统技艺——跳刀】
以刀为具持刀起舞,韵律美的极致展现。
在收藏界,有一种很少被人提及的古陶瓷装饰工艺——跳刀,虽然作为独特的陶瓷装饰工艺,它曾领数代风骚,但终因岁月久远,留世稀少而不为人熟知。跳刀曾与彩陶、绳印、色釉、青花等众多技法一同并称为中国古陶瓷装饰技艺,在我国五千年陶瓷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高古瓷装饰技法。
古时候,在装饰尚未突破色彩丰富变化之前,跳刀纹无疑作为一种有效装饰,增添了器物装饰美和品位感,并为古时一些粗、细瓷生产所借鉴沿用,这种技法彰显的是一种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龙泉青瓷人在有意无意之间的修坯利坯时,发现游走于坯体的刻划刀痕具有很写意、很规律的图案装饰效果,对打破光素平板的坯体视效,作用十分突出,故此跳刀便逐渐被纳入了青瓷,尤其龙泉青瓷人的视野,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装饰技艺。
“跳刀纹”的形成,需要将瓷胎置放于高速旋转的机器之上,一手拿刀快速“抖”上数万甚至数十万刀,不仅要求快速而且要保证稳健,才能做到纹路的均匀统一,操作起来需要相当的功力和技艺,可以说是一个难度极大的工程。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翟翕武在1959年5月于龙泉瓷厂时赞叹“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 艺术特色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人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无可考证。但这使龙泉窑形成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在南宋中晚期出现了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即所谓哥窑瓷,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 …… 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