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天津市杨柳青镇
规格:长150×宽53.5cm
包装:纸质画盒(长64.8×宽6.8×高6.8cm)
总重:约0.68Kg
制作方法: 杨柳青点彩剪纸画,三分刀工七分染,以湿染性较强、质地轻薄柔韧的生宣为纸料,采用纯手工“剪”、“刻”相结合的技艺镂空剪刻,精细入微,再用毛笔点彩染色、装裱成型的一个剪纸艺术品种。
风格特点:点彩剪纸具有浓艳娇丽的装饰美,《连年有余》构图饱满,肥硕的锦鲤游戏于荷塘,青盖亭亭的荷叶,色浓香重的红莲,几株芦苇穿插其间,点染在色彩的冷暖搭配、对比反差中营造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活泼景象。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连年有余。
【连年有余】
“莲”是“连”的谐音,年是“鲶”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又谓年年有鱼、连年有余,可谓中国传统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若用图画表示则可看作是传统吉祥符号。图中要有莲花或莲藕,还要有鱼,即“莲连有鱼”。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在中国传统的年俗中,很多地方讲究年夜饭的餐桌上必有一道菜是鱼,并且这道菜留着不吃,象征着年年有余,来年有个好生活。
鱼跟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如鱼得水”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
【杨柳青剪纸】
杨柳青剪纸发源于古镇杨柳青,它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杨柳青剪纸进入兴盛时期。杨柳青剪纸题材十分广泛,花鸟虫鱼、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无所不包。它受杨柳青年画的影响,造型优美、刻制细腻、线条流畅、玲珑剔透、秀美可观。现在,杨柳青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刻制出很多适应人们现代生活和审美需求的新作品。2009年10月入选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剪纸成为继驰名中外的杨柳青年画之后又一朵民间艺术奇葩。杨柳青剪纸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还有美术家参与创作的剪纸。其类似年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颖。特别是在传统年画的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传统年画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纸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爱。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沿革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 …… 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