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浙江龙泉
规格:宽16cm×高32.6cm(含底座高度,赏瓶净高28.6cm)
包装:带拎绳礼盒(长36cm×宽20cm×高16cm)
总重:约2.7kg
材质工艺:
在注浆成型的基础上,由龙泉青瓷工艺美术师方军先生经修坯(在坯体半干时,利用旋转的机器,用修坯刀修去多余的泥土,让坯体内外工整,使之达到所需要的形状和厚度)、晾干、素烧(800℃烧8小时)、喷釉、晾干、再喷釉、晾干、再修坯(确保内外面和底足平滑均匀)、釉烧(1280℃烧12小时)等繁复环节精制而成。
烧制梅子青釉时对瓷胎的要求较高,釉料采用高温下不易流动的石灰碱釉,以便于数次施釉以增加釉层的厚度。在1280℃高温和较强的还原气氛下烧造,釉层厚而透明,釉质莹润,含铁量、烧成温度和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高。
风格特点:
玉壶春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器物。对称的S造型圆润饱满,线条优美流畅。胎质缜密坚硬,梅子青釉釉层肥厚,釉色浓翠莹润,犹如青梅色泽。
青瓷养护:
在把玩青瓷的时候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取下戒指,因为戒指会划伤瓷器的釉面。拿青瓷时不要戴手套,因为这样青瓷很容易从手中滑落。器体大的瓶、尊移动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在拿起一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青瓷瓷质细腻,光洁柔和,不易粘垢,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洗完后如同新出窑炉一般莹润。还可以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
【梅子青】
南宋龙泉窑创烧的一种著名青釉品种,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梅子青釉与粉青釉同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色调可同翡翠媲美。
梅子青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属于“弟窑”或“龙泉窑”。龙泉青瓷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而显古朴、典雅。“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皆为瓷中珍品。
【玉壶春】
玉壶春瓶是瓶式之一。撇口、细颈,圆腹,圈足。定窑、汝窑、耀州窑、磁州窑普遍烧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器物。元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前期器型多承袭宋制,晚期颈部粗短,下腹部肥大,河北保定出土的景德镇窑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方玉壶春瓶十分精美,明,清的瓶式大致相同,口侈、颈较宋短,腹大足肥,有各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翟翕武在1959年5月于龙泉瓷厂时赞叹“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 艺术特色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人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无可考证。但这使龙泉窑形成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在南宋中晚期出现了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即所谓哥窑瓷,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 …… 详细>>
|
|